吴霞组
漫步于凤凰街巷,一只小狗在青石板上慵懒晒着太阳,成员们驻足逗弄,镜头里小家伙眺望远方的模样,恰是古城惬意生活的生动剪影。沱江水面泛起温柔涟漪,吊脚楼倒影随波晃动。小组成员们举着手机定格每一帧风景,亦捕捉到彼此眼中闪烁的灵感。夜幕降临时,古城灯火渐次点亮,各小组的实践记录仍在继续。


谭思思组
沱江沿线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同一部浓缩的时空卷轴,展现着山水变迁与历史脉络。谭思思等同学从南华桥起始,依次探访雪桥、跳岩、虹桥等标志性景点。途经风桥、云桥等新桥时,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景观。


王仪雯组
与上一小组不同,王仪雯组选择深入南华山!成员们背着设备穿梭于繁茂草木间,清新空气里,快门声此起彼伏,鸟鸣与树影皆入画框。拍摄间隙,大家围坐交流构图技巧与光线运用,在自然课堂中提升实操能力,对次日行程充满期待。


黄欣晨组
途经一家姜糖手工作坊,恰逢匠人正在演绎传统制糖工艺。琥珀色的麦芽糖浆在木槌敲打下延展成丝,如银线缠绕间,浓郁的姜香随蒸汽弥漫。成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非遗技艺的鲜活切片,糖浆拉扯时的柔韧弧度与匠人专注的神情,皆成为影像里的生动注脚。


陈峰组
沿沱江而行的一支队伍抵达沈从文墓地。先生的骨灰一半洒入沱江,一半眠于山林。石碑正面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铭文写着: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予其人。凤凰古城成为旅游胜地以来,各地人们都前来打卡拍照。走在凤凰街头,各式各样的吆喝声扑面而来,但深度开发的商业模式,让古城很难找到放松的地方,沈先生的墓地反而比我们几天里所去到的地方更加宁静,一片静谧。


王文博组
清晨,我们与苗鼓队相约从文广场。表演者的鼓点如心跳般明快,步法与鼓韵相得益彰,成员们在体验敲击苗鼓的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午后采景时,团队捕捉到湘西特有的峰峦与梯田光影。晚间观看《烟雨凤凰》演出,舞台上的山水实景与民俗叙事,为实践记录增添了立体的文化注脚。


胡雅婷组
清晨的细雨为古城蒙上一层薄雾,他们虽未拍到 “雾漫沱江” 的经典画面,却用镜头记录下雨巷青石板的湿润肌理。午后放晴时,江边孩童戏水的场景与 “十元 AI 修图” 的招揽声相映成趣。成员们采访两位旅拍游客,了解到行业存在的隐形消费与流水线作业问题,这些现象为古城旅游开发的深度思考提供了现实素材。


凤凰见习第四天,各个小组深入古城街巷、沱江流域及南华山等地,用镜头捕捉人文与自然之美。各组或记录姜糖制作、苗鼓表演等民俗工艺,或聚焦吊脚楼倒影、山林鸟鸣等自然景致,亦有人在沈从文墓地感悟古城静谧与商业开发的碰撞。同学们还体验苗族服饰、品尝当地美食,在烟火气中感受湘西风土。此外,部分小组通过采访发现旅拍行业隐形消费等问题,为实践注入对古城旅游发展的思考。当日行程既充满实践成长的充实,亦不乏对地域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深度观察。
文字:凤凰见习小分队
图片:凤凰见习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