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的同学们满怀着对湘西文化的憧憬与求知欲,在见习的第三天,他们肩扛设备,漫步于凤凰古城的古街旧巷。沱江悠悠的水波,古老斑驳的城墙,厚重悠久的非遗文化,都被他们的镜头定格。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真切领略到了凤凰古城那独具一格的浪漫与底蕴。
胡雅婷小组
我们组在沱江边采访了两位穿着苗族传统服饰的小姐姐。 从小姐姐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她们来自武汉,最先是从沈从文先生笔下了解到了湘西的魅力,于是通过亲身穿着苗族服饰体验服饰背后蕴藏的民族故事。
“蝴蝶妈妈”“凤凰图腾”这些都象征着苗族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以各色的民族传统服饰为载体,让游客们在悦耳银铃中,细细聆听其中不同凡响的故事,在色彩斑斓中体悟民族大团结的美丽。



唐洁小组
卯时,晨光微熹,我们组出发前往南华桥,拍摄了山间晨雾,流水潺潺,此刻城镇刚刚苏醒,云层间微微透出亮光,随后探访沈从文墓地,行至山头俯瞰凤凰,拍摄全景,有别样的感受,墓地前有国文联送达的花圈,碑下白花数朵,寄托后人的敬仰与哀思。
下午到达沈从文故居,拍摄外观,时隔数年,我们仍能从这栋建筑感受到这位大家实际生活的痕迹。
小巷蜿蜒曲折,踏着青石板路,蜡染传习基地“魂蜡”现于街坊中,进入店中,一幅幅生动的蜡染作品呈现在眼前,被相机记录,精湛的技艺被定格,古城的这一切流传千年至今,而我们现在将其记录,通过我们自己的视觉,看不一样的凤凰。




黄欣晨小组
今天我们去张氏姜糖记拜访了一位老师傅,在美妙的气息中,他熟练地打糖、切糖、装糖盒,快刀斩乱麻,师傅手法熟练,亲切热情,向我们讲述他学习制糖的往事。亲自体验过制糖后,我们发现这并非易事,更敬佩这种工匠精神,粘稠的糖浆搅入历史的醇厚,凤凰古城抗争中的不屈带来辛辣,而人民的热情善良则是甜蜜的来源。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古城,遇见古城,买下一盒姜糖,带走古城味道,千百年来,古城只是在烟雨朦胧中静静地伫立在此,看着一批又一批人来了又走,但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将古城的碎片,散播至世界的无数个角落。

王文博小组
我们组于今日前往凤凰文化馆,探寻苗鼓的前世今生,在龙老师的介绍下,我们来到最初苗鼓诞生的战场,铁马金戈,踏着鼓声阵阵,我们看见熊熊篝火,看见丧葬嫁娶,看见族群迁徙,看见生死存亡。
在凤凰广场苗族女子激昂的苗鼓表演中,舞步同时也是文字,鼓声振聋发聩,击破文化长河的层层雾气,我们得以看见一个民族的历史。



王仪雯小组
我们组前往刘新建老师工作室的途中,欣赏到了风桥上光影交织的绚丽,雪桥上游人垂钓的怡然,雾桥上细雨蒙蒙的绵绵情意。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对刘新建老师展开进一步采访,询问了有关蓝印花布传承的具体细节,收获了许多有关蓝印花布制作与传承的宝贵知识。联想起一路来的秀丽景色,不难理解正是这独特苗乡山水与文化孕育出这一块块淳朴浓厚的蓝印花布,而这纯洁可爱的花布也诉说着乡民们的忠厚与质朴。



吴霞小组
“每一条花带上都有一条龙,那是我的姓氏,代表着我的工艺。”非遗传承人龙玉门老师面容平静,手中动作不停,三色线中,手指快速纷飞,精巧的图案便跃然于一指宽的苗族花带上,鱼、花和凤凰,这是湘西的图案。
新线靠旧线拉紧上升,古老之上,孕育新生,如同古城。在回去的路上,我们遇见陈氏宗祠,瞻仰先人的事迹,时间如同沱河般静静流逝,夜幕降临,我们观看了表演,翠翠在河上翩翩起舞,一袭红衣卷入夜色,伴着古城的灯光定格下来,同时也刻进我们心里。



陈峰小组
我们小组今天在游览了王湘冀雕像的同时,欣赏了很多蜡染作品。在一件件不同的蜡染作品面前,我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探索的主题,重新审视着这个世界的美丽与多样性。蜡染文化是凤凰传承千年以来的民族传统,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每一张图片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启发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借古鉴今,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美好。



这次凤凰古城的见习,对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的同学们来说,不仅是一场用镜头记录湘西文化的旅程,更是一次专业成长的宝贵历练。他们在古街旧巷、悠悠沱江畔,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用手中设备定格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对古城浪漫与底蕴的深情诠释。今天的见习虽已结束,但凤凰古城的记忆和探索求知的热情已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未来,相信我们定会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在新媒体的广阔天地中,创作出更多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优质作品,让更多人领略到湘西文化的独特风姿。
文 字:凤凰见习小分队
图 片:凤凰见习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