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李白笔下的衡阳,是山水与人文交织的千年诗境。作为大二网媒专业学生,这场见习是穿越时空的光影之旅——在万寿大鼎触摸历史刻度,于庙会街区捕捉灯火韵律,让镜头成为连接古今的语言。
晨光里,48米高的青铜万寿大鼎在薄雾中显雄浑,鼎身万“寿”字、56块汉白玉浮雕,承载着中华寿文化的厚重。拾级而上,指尖划过斑驳的纹路,恍若与上古文明、帝王封禅对话;无人机视角下,鼎与衡山七十二峰在云雾中相映,让“寿比南山”的传说在镜头里化作自然与人文的同频共振。

中华万寿大鼎
南岳衡山脚下,骤雨未阻青春热忱——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子们无畏风雨,执着坚守在中华万寿大鼎前。雨水冲刷着青铜鼎身,鼎体巍然矗立,鼎壁镌刻的一万个“寿”字在氤氲水雾中愈发深邃。这群见习生脚踏福寿寺石阶,穿梭于八仙雕塑群间,用镜头语言诠释着千年寿文化的厚重。他们架起三脚架校准构图,手持雨伞保护设备,雨水模糊了镜片却未模糊专业追求,以实践丈量课堂与田野的距离,将青铜鼎承载的“天人合一”哲学化作动态影像,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鲜活注脚。

暮色中,南岳里街区千盏灯笼次第亮起,宫灯、纱灯、走马灯摇曳成橘红灯海。镂空灯影在砖墙上勾勒寿纹云饰,琉璃灯柱为木雕招牌镀金边,青石板水洼闪烁碎金。我们以低机位仰拍灯串如星河落人间,定格游客剪影与灯火交织的市井图景。

南岳里夜景图

人间烟火
这场见习是返璞归真的视觉修行:学生们在鼎纹中读懂历史肌理,于灯影里捕捉生活温度,明白新媒体创作的初心从不在奇观,而在让晨光里的鼎身铜绿、夜色中的灯笼摇曳,都成为城市故事的起点。
文字:衡阳见习小分队
图片:衡阳见习小分队